采写 股票配资是什么| 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盈珊
采写 | 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玉凤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8月3日至5日,“集智共创新时代——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第三站于深圳举办,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23所高校代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研讨,研讨会形成以校长牵头与零一学院合作的标杆级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学校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育人目标、导师发展等紧密结合,多方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生态,构建开放的、可持续生长机制。
清华、北大等23所高校代表参加研讨会
8月3日至5日,“集智共创新时代——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第三站于深圳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23所高校共计60余位代表、前沿科创企业代表、教育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以及在读大学生,校企、师生联合,共同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相关的内在逻辑、战略理念、模式方案。
此次会议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并初步形成新的分层、分类工作方案。接下来,各大高校将围绕深圳零一学院的培养方案、资源机制,合作落实新路径、新方案,推进建设并扩大生态平台,加速拔尖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和涌现。
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于2023年启动,每站均由深圳零一学院主办、各联盟高校联办,目的在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深圳零一学院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创办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担任创始院长,致力于长周期、深度培养顶尖创新人才。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在8月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郭东明认为,本次研讨会要进一步深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各高校基于深圳零一学院的平台,联合构建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案,为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本次研讨会需聚焦于共创一个底层逻辑相通、具有普适性的试点方案——不仅能培养一批高质量教师,也能兼顾招生工作、培养成效、人才出路,以调动更多院校响应参与,切实地落地执行。
开幕式上,各联盟高校代表、科技企业代表以及零一学院代表还从不同侧面分享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探索。中国科大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管委会委员,本科生院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范煜展现学校在不同时期通过“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目标逐步优化钱学森班和强基班培养方案的最新探索。并希望要加快建设全国性、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汇聚优势、共享资源,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韶音科技以基础技术突破驱动和原创式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细分赛道并领跑全球市场。陈皞作为创始人兼CEO,回顾企业创新发展历程并总结到,“技术突破驱动+用户思维驱动”是关键,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懂科学技术知识,也要具备第一性原理思维、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有哲学、人文思想,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形成战略思维。
澳门城市大学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是首所与深圳零一学院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境外高校。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敬冯时分享了最新培养方案,学校基于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理念和经验在学院设立荣誉班,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发展交叉学科,推动学科进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荣誉班设计了进阶项目制学习体系,从初级的科研训练开始到自主科研训练和海外高阶实习,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和热情,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并采用多维评价方式。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执行首席教授陈常青和深圳零一学院副教授张文增,都曾深度参与到零一学院主办的“X-Challenge Camp”(颠覆性创新挑战营)中。他们通过剖析多个学生成长案例,强调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重要性;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通常极具个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当学生以同辈组队和导师一起集中地攻克挑战性问题的形式开启学习,能引发他们的成长蜕变,实现思维突破,并对更多同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结营仪式上,深圳零一学院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签约,就推动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铺开达成战略合作。
形成以校长牵头与零一学院合作的标杆级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副院长、深圳零一学院联合创始人徐芦平介绍,此次研讨会形成了以校长牵头与零一学院合作的标杆级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各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和目标,形成了系统性联动、生态性合作的蓝图——不只是开展生态活动,也与学校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育人目标、导师发展等紧密结合,还提出了如何让有意愿、有条件的教师、学生、学校,以及校外资源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生态,帮助构建开放的、可持续生长的机制。
徐芦平认为,联盟高校代表们根据合作的层次和类别进行了更具体务实的设计,也有了相对坚实的落实步骤和时间表。接下来,希望建立内部业务统整合作机制,从联盟高校辐射到全国更多院校,最终聚沙成塔。